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濉溪好人 > 正文

周素英:用汗水浇灌那片黄土地

  • 发表时间: 2017-08-01 10:21
  • 来源:淮北日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51岁的周素英平日工作的真实写照。
        作为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的工作人员、安徽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淮北综合试验站站长,一年中周素英300多天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天不亮到天黑,劳作的她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这份体力、脑力紧密结合的工作,给周素英带来的有荣誉也有伤痛。但她一直兢兢业业,她说这源于热爱和责任。

        自小热爱黄土地
        周素英出生于1966年。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富裕,家长也远没有现在这般重视教育。但她的父亲不同,他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倾尽家产也要供孩子们读书、上大学。
        那时,周素英家中还种着小麦、棉花等作物,平时帮着家人干活,她深深地爱上了黄土地。一有时间,她便一头扎进农田里,从基本的种植、管理到新技术的运用,这一切都让她着迷。
        恰好有位在当地农林部门工作的邻居,他成了周素英的专业启蒙老师。只要他回家,周素英总要跑去请教知识、学习技术,再加以应用。收获时节,她家的收成竟比老师家的还多,老师直夸她既勤奋又有天赋。
        后来,周素英考入安徽农业大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专业。1989年,她毕业了,被分配至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原濉溪县农科所)。从此,本是砀山人的她留在濉溪至今。

        成功选育新麦种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濉溪县一直没有本县的小麦品种,种植的多是山东、河南的麦种,只能说较适应濉溪的土地、气候,却有易发生赤霉病、后期倒伏等不足。
        选育出适合本地的、濉字打头的小麦新品种,成了周素英的努力方向。1998年,选育工作正式启动。一个县级农科所,做小麦育种是非常艰难的,田间劳作、室内试验,无论严寒酷暑,周素英以育种基地为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单位设立的“高产优质专用型小麦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创新团队被我市评为第二批“555”产业创新团队,周素英受聘为学科带头人。2016年,她选育的濉1216小麦新品种因丰产性突出、抗病性强,特别是对赤霉病有较好的抗性,且后期不倒伏,因而顺利通过安徽省审定。审定会上,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审定委员会主任马传喜给予了高度评价:替代烟农19的品种终于来了。
        目前,濉1216品种已被推荐到国家黄淮南片小麦试验中,正在参加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明年结束试验程序后等待审定。该品种的生产经营权也已成功转让给山东一家企业,给单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周素英选育的另外两个小麦新品种濉1309、濉1596也正在参加安徽省小麦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

        再苦再累也不悔
        作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周素英除了投身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外,还积极参加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开发,规范做好上级下达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中间试验,详细记载农艺形状和病害观察,并认真写好总结上报,为品种审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她还发表了多篇专业技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并数年参与编写《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周素英多次受到各种表彰与奖励。近年来,她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淮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及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奖,她个人也荣获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巾帼岗位明星、濉溪女杰、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这背后,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试验田在濉溪五铺,凌晨四点,周素英就动身前往,一干就是一天。衣服被汗水打湿,再被体温焐干,如此反复。雨天,她在田间;夏日,她在地里,脸晒黑了,胳膊也变成了两种肤色。腰、腿落下了毛病,小麦熏仓时中毒致肝功能受损,至今无法恢复。
        纵然吃苦受累,可周素英从不后悔。谈及以后,她说自己依然会默默耕耘在这片热土上,因为“这是我热爱的工作,更是一份责任”。(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