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濉溪好人 > 正文

抗战老兵赵礼文:这是我一生的荣耀

  • 发表时间: 2017-08-03 11:22
  • 来源:淮北日报

        年近九旬的抗战老兵赵礼文住在庆相桥余庄的一处小院里,除了耳朵有些背外,身子骨还算硬朗,言谈也很明白清晰。“八一”前夕,听说记者来采访,赵老一下来了精神:“武器和敌人不能比,悬殊太大。最后为啥能打赢?不打,家就没了……”
        1928年出生的赵礼文,是濉溪县韩村镇人。参军之前,家里很穷,父母生了3个儿子,他排行老二。没上过学,平时跟着父亲打打杂、干干农活。1943年,在抗日宣传的感召下,十五岁的他毅然从军。过了年把,赵礼文才弄清楚,原来自己所在队伍隶属新四军某部,师长兼政治委员是彭雪枫。同年年底,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九连三排排长。
        赵老清楚记得,他的第一次战斗,是在一个夜晚。武器和装备没法和敌人比,相差实在太远,只能靠偷袭取胜。握着枪的赵礼文非常紧张,手一直在哆嗦,再加上夜晚黑看不清,只知道哪里有火光就往哪里开枪。因为是偷袭,敌人准备不足,部队很快顺利拿下阵地,他才安下心来。
        抗战期间,他跟着大部队南征北战,足迹踏遍豫皖苏边、苏皖边及整个淮北根据地。常打游击战,吃饭、住宿不固定,一个急行军命令过来,饿着肚子跑十几里路是常事。到了战场,还要马不停蹄加入战斗,十分艰苦。可这些,赵礼文和战友们都不在意,只要能消灭日本鬼子、保卫家乡人民,就算牺牲也值得。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开始调集各路军队,瞄准华中地区。在河南夏邑县郭大楼村时,赵礼文所在的部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正面对峙,交战十分激烈。而赵礼文也在作战中负伤,子弹从他脖子的左侧进入,顺着左胸肋骨穿过,左胸肋骨断了好几根。因为伤势过重,他和其他八名伤员只好送到附近村子的老百姓家里养伤。
        没想到养伤期间,赵礼文竟然经历了三次死里逃生:第一回是大部队走后,国民党军队又杀了回来,在村子附近搜捕伤员。房东偷偷把赵礼文藏在离庄两里外的麦田里,不巧还是被他们搜到。赵礼文重伤在身,躺在地上不能动弹,身上还盖着床单。其中一人对他就是“砰砰”两枪,子弹穿过床单,却从他的右肚皮擦过,没有伤及性命。大约两个小时过后,房东悄悄赶来又把赵礼文抬了回去。
        第二次时隔几天之后。国民党军队再次搜捕伤员,房东把赵礼文藏在了喂牲口的草屋里。因为想逮只鸡吃,两名士兵无意间闯进了他的草屋。看了看趴在草堆里的赵礼文,俩人犹豫了一番。最后一人开了口,都是当兵的,看他也活不长了,就让他自生自灭吧。
        大约过了半个月,上级收到密报,国民党要进行一次大规模“清剿”,于是下令赵礼文在内的150多名伤员要迅速转移。傍晚时分,颠簸了一天的伤员实在走不动,在一处村庄歇歇脚,哪想被敌军追了上来。伤员太多,如何运走?他们把凡是不能走路的全部扔进车里,赵礼文就在其中。后来,多亏了地下党在半道伏击,又将伤员救了回来。不过此时,过半的战友已经没了呼吸,多数是因为压在底下窒息、挤压而亡。赵礼文因为摞在了上边,第三次幸免于难。
        1956年,赵礼文根据中央指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退伍回到了家乡,属于五级因战伤残。在淮认识了杨爱芳,俩人相识相爱,陆续有了三个闺女。“父亲的命真是捡来的。在这些战斗中,受过的大小伤已记不清多少次。”二闺女杨会补充道,“如今,全家三代人,将近20口子,孩子们只要有空就跑来听外公讲打仗的故事儿。父亲常常教育他们,不要忘记幸福生活是咋来的。”
        说话间,赵老还掀开褂头向记者展示肚皮、腿上、肩部被子弹擦过的疤痕。至于那颗从左胸肋骨穿过的子弹,至今还留在身体的骨节中。十多年前,杨会曾咨询过合肥、南京等地医院的专家,医生考虑老人年龄偏大,不建议动手术。
        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为革命流血流汗的老功臣,每年除了按时发放伤残抚恤金和护理费外,还免费为赵老提供了轮椅、助听器等伤残辅助器械。这么多年来,赵礼文及家人也没向党和政府提过什么要求,因为在老人看来,亲身参加抗日战争,就是他一生的荣耀。国家繁荣昌盛、看到家乡人民幸福安康,已经很幸运、也很知足了。
        老人最后还说,他的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人民,自己的一生“没有白活”。(王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