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濉溪好人 > 正文

县医院急诊科:为生命接力 与死神赛跑

  • 发表时间: 2017-08-07 10:27
  • 来源:淮北日报
        有人说,急诊就像一座驿站。患者在这里往往短暂停留,有些人诊断明确后转去具体科室接受治疗;有人康复后欣喜地离去;而有些人进来后,再没有走出去。
        在濉溪县医院急诊科,主任杨明便是这座驿站的站长。一年365天,他带领着37名医护人员,守卫着医院的第一道关口,为生命接力,与死神赛跑,“在急诊科没有闲庭信步的人,我们习惯了快步行进或是一路小跑”。











        每天接诊病患100多例
        上午8点至下午5点,下午5点至第二天上午8点,除了杨明全天候待命,急诊科其他13名医生按照3人一组、1人机动的模式,轮流值白班、晚班。不过,对于医生们来说,纸上的排班时间太过“理想”,一般夜班结束后,他们还要对手头的住院病人或危重病号进行后续治疗,有时候甚至得忙到第二天傍晚。
        每天,濉溪县医院急诊科的接诊数量大概在100多例。杨明介绍,病人中一半左右为内科急症,发热、腹泻、呼吸困难和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居多,1/3为车祸、溺水等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比如,8月1日傍晚5点左右,因雷雨大风一名20多岁的男子从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坠落送到县医院,经诊断为重度颅脑损伤,医护人员历时一个多小时进行抢救,还是没能挽救这名年轻人的生命。此外,进入高温季节,老年人、体力劳动者多发中暑,三伏期间,送来抢救的患者体温甚至高达42摄氏度,体温表到头了,十分危险。
        在急诊科,“急”是常态。除了突发性疾病或是意外,他们还要偶尔负责接生的工作。有一回,120送来一名临盆的产妇,刚进大厅就要急产,医护人员立刻在地面铺上干净的铺具,设起围挡,并呼叫妇产科医生到位,协作配合接生了一名健康的婴儿。杨明笑说,“当听到孩子响亮的哭声,那一刻的紧张忙碌真是彻底消散了”。
    除了接诊、转诊,对危重病人进行观察、抢救外,对部分无法移动的病人,还要在急诊科病房接受后续治疗,科室的30多张床位,时刻处于满员状态。尤其是晚班时间,当别人都在安然入睡时,却是医护人员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

        喝水是件奢侈的事
        8月2日,星期三,主治医师佘达,医师张冲、张堂虎,是这天晚班的值班医生。
        下午5点55分左右,晚班不久。一名30岁的女性在家人的簇拥下推进抢救室。到院时,病人已呼吸停止,意识不清,瞳孔扩大固定,据其家人说,此前因肾衰正在进行透析,在家中突然发病。在张冲、张堂虎的配合下,佘达立即对病人进行气管插孔、开放气道、清除气道分泌物,积极心肺复苏。时间分秒流逝,家属们在门外焦灼地张望询问,抢救台上,病人的生命体征却在一点点消失。40分左右,确定已无生命迹象,佘达与家属沟通后终止抢救。
        “没救过来人,挺失落的,可我们没时间考虑这个!”3人刚走进抢救室大门,在门口等候的一例外伤患者迫不及待地迎上来。经询问,他是被人打伤的,后脑勺留下个大口子,清创、包扎,安排好头部CT。6点57分,佘达才得空在医生值班室里坐下来,默默处理手头的病历。
        7点4分,一名中年男性伏在值班室桌子上微微抽搐,说是肚子胀、想吐,身边的妻儿一脸焦灼;
        7点11分,十几岁的男孩在妈妈的陪伴下前来,发烧、后脑勺疼,一天呕吐好几次;
        7点29分,“大腿根疼,坐下去站不起来”,病人表情既无奈又痛苦……
        一一记录病情,作出初步诊断,安排好检查,趁着空隙,佘达抽开身去看看5床中暑的老太太。住了几天院,老年人恢复得不错,家人有说有笑地和他聊起天,“老太太吃点啥好?”“什么时候能出院?”
         “又有病人了”,走廊上,张堂虎一声招呼。歉意地笑笑,佘达转身离去。
        在急诊科待了3年,早已习惯了这种精神紧绷的状态。佘达说,他坚持下来的动力,和每一名急诊医生一样,是救人扶伤所带来的那份成就感。
        今年年初,急诊科接诊了一名60多岁的男性,患者自诉胸口突然有压榨感、濒死感,经心电图检查后,确认为心肌梗塞,按照急诊流程,佘达准备作溶栓输液处理,“药刚上,病人突然室颤,心搏骤停,瞳孔放大,意识不清”。在场的值班医生和护士赶紧进行电除颤抢救,同时胸外接压,反复除颤四五次,病人才从室颤转化为正常心跳。
        不过两三分钟的时间,将已经站在死亡边缘的病人拉了回来。第二天查房时,病人及其家属得知后感激不已,又是请吃饭又是送红包的,都被婉拒了。“碰到这种特别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通常就去买瓶饮料庆祝一下”。为啥?一来,病房离不开,二来,平日忙得脚不沾地,能抽空喝上水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患者认可是最大安慰
        急诊水平代表着医院的真实水平。2009年,急诊科医护人员二次选岗后,在全体人员的不断努力下,科室专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甚至有超越专业科室技术的势头。医生值班室里墙面上满满挂着的锦旗,就代表了患者及其家属对他们的理解和认可。
        多年前,杨明乘坐小中巴时,售票员坚持不愿意收车票,只说了一句“几年前我的病就是在你那治好的”。“一位患者在多年后还能记得为自己治疗过的医生并心怀感激,这是对医务工作者最大的肯定”,杨明感慨不已,对自己的职业更增加了几分使命感。
        不过,医生不是神仙,手握灵丹妙药。近十年来,急诊科也有抢救不了的病例,家属们能够给予理解,让医护人员们非常感动。杨明记得,自己曾经为一名患者做心脏按压,累得大汗淋漓,一旁的家属主动掏出纸巾为他擦去额上的汗珠;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在接受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抢救后,依旧没能醒过来,目睹了整个抢救过程的家属默默地买来一箱纯净水,对医生们的付出表达感谢……
    韩惠 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