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未成年人 > 正文

濉溪县实验小学小记者走近淮北大鼓 感受古老艺术

  • 发表时间: 2014-09-25 10:24
  • 来源:濉溪新闻网


    9月24日上午,县实验小学6位小记者代表在日报社大记者的带领下,来到濉溪县文化局活动室,见识到了极富地方特色的古老民间艺术——淮北大鼓。

    淮北大鼓传承人曹廷虎热情地欢迎几位小客人的到来,作为淮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淮北大鼓,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有了接班人,最小的才15岁。

    看到曹馆长面前的表演器具,小记者们好奇地问东问西。曹馆长一一向他们解释:淮北大鼓的全部家当就是一面鼓、一副板、一张嘴。鼓以檀木或枣木挖成圆形,上下蒙上牛皮,边缘用大头钉固定,四周加铁环以敲击时产生谐音。鼓棒用柘树条或石榴树条,前端加工成弯头状,敲击时不至损坏鼓皮。鼓架用六根竹条支成三角形支架,上用细麻绳攀系以固定大鼓。

    接着一位爷爷向小记者介绍了木制手板和钢板的不同,还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技巧。随即爷爷即兴来了一段。一位小记者一听爷爷亮开嗓子,就惊喜地说:我奶奶和妈妈最爱听这个了,她们经常到濉河大堤上听曲。每次有大鼓表演的时候,周围都会有好多人围观。

    小记者们请曹爷爷教唱,曹师傅唱一句,他们学一句,刚一出声就引来在场老艺人的一片叫好,直说这些孩子可真有灵性,可把小家伙们乐坏了。其实,那种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唱腔要想学得地道还真是不容易。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曲艺形式的丰富,淮北大鼓的市场渐渐低靡。目前,表演者和观众大多为中老年人,鲜有年轻人的身影。但是曹爷爷心中的大鼓梦从未舍弃。当小记者问到他为什么要坚持这门艺术的时候?曹爷爷说:这是我们的地方文化,是我们的根,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让他们消失。虽然现在大家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我们会努力在表演形式、演唱内容和唱腔设计方面大胆创新,使淮北大鼓这门技艺永葆生机。

    因媒体的宣传、政府的推动,2006年,淮北大鼓进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上报申请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小记者何奕霏说得好:淮北大鼓虽然没有京韵大鼓出名,没有架子鼓流行,但是它因原汁原味的淮北乡土气息深入到老百姓的心里。临走时,曹馆长说:孩子们,想学的话就来找我,我免费教。孩子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这些老艺术家的崇敬之情。(张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