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濉溪好人 > 正文

传承|最后的打铁汉:匠心的坚守与传承

  • 发表时间: 2018-03-29 11:26
  • 来源:淮北日报

        “你看,这用毁的电风镐钻头,经他的炉火和铁锤加工加工,如同新的一样。”日前,在濉溪县临涣镇段传义的铁匠铺里,从事建筑业的谢传明介绍说,这钻头买新的要40元,以前用毁了只能当废铁卖,自从认识了段师傅,这一个钻头能维修10次,而且不收费,可为他节省400元。
        段传义家住临涣镇,今年49岁。他爷爷年轻时跟着别人学会了打铁的手艺,然后在临涣集开了一家铁匠铺,到他这已经是第三辈传人了。据他介绍,爷爷7个儿子先后都学会了打铁手艺,并各自立门户从事这个行当,特别是段家菜刀因锋利、耐用而闻名城乡,销量一直很好。
        临涣古称铚城。“铚”,《说文解字》解释为:获禾短镰也。从而证明这儿的先民们擅长冶炼且以锻铚而闻名四方。20年前,当你行走于临涣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听到红炉边呱嗒、呱嗒拉风箱的声音,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购买、批发铁器工具的讨价还价声。据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回忆,当时临涣集的铁匠铺在30家以上,这还不包括村庄的铁匠铺。
        作为铁匠,铁炉、铁锤、火钳、铁砧,还有一堆钢筋、铁块、钢板,段传义与它们结下了32年的不舍情缘。高温熔铸,千锤百炼,一件件崭新的铁具从他的手里获得了新生,变成了瓦刀、菜刀、砍刀、锤子、抓钩、铁锹、锄头、镢头、斧头等人们日常离不开的生活和劳动工具。“打铁好学,铁匠难当。”段传义说,有的打铁一辈子也掌握不了火候,只能拉风箱、掂大锤。他说,这全靠悟性。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很多的行当已渐行渐远。现在,临涣铁匠铺仅段传义一家仍在维持,他和爱人辛苦一天,也只是挣一百多元,这还不如建筑工地上干小工挣的多。虽然不挣钱,但他不想让祖辈传下的这门手艺过早地停下来,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他说,要不了多少年,通红的炉火、火花四溅的情景将会尘封在人们的记忆里,存留于文字、画面之间。说到这,他无奈地苦笑了一下。
        常言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年四季,段传义常常是早晨六点就吃好饭,和爱人张从群一同到他的铁铺“上班”。他说,寒冬虽苦穿厚一点还可以,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在熊熊炉火的烘烤下挥舞铁锤,真是挥汗如雨。他认为,再苦也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作品”,这就是“匠心”所在,段家三辈人的好品牌不能丢。
        二十多年来,临涣集30多家铁匠铺一家家停炉熄火,渐渐地销声匿迹,至今唯有段传义一家还在坚守着“红炉”。他说,父亲六个兄弟除一人去世外,其他都先后改了行,他们的徒弟和我们的小兄弟们全都从事了其它职业。作为铁匠辛苦自不必说,挣不到钱、养不了家是现在无法逃避的现实。
        质量上乘,服务热情,段传义的铁匠铺有了很高的信誉和知名度,顾客大都是慕名而来。临涣周边几十里的农民刀钝了来抢抢、斧头钝了重新开刃、抓钩齿断了再接上……段传义说,这都是举手之劳,一旦铁匠铺关了门,那些毁坏的工具只能作为废品卖掉,多可惜啊!
        虽然这个传承千年的古老行当已逐渐被人遗忘,但在不断地敲打中,段传义却与它结下不解之缘。眼下,他最希望的是能收几个徒弟,将这个古老行当传承下去。(淮北日报记者 吴永生通讯员 范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