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文明要闻 > 正文

杨波:返乡扶贫感党恩 立志农村献青春

  • 发表时间: 2020-11-18 17:39
  • 来源:濉溪县文明网

    “‘脚下有泥,心中有底’是什么意思?”

    “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这是杨波在2017年双堆集镇招考村级扶贫专干面试时的回答。他的回答得到考官们的一致认可,他也顺利成为该镇谢店村的一名扶贫专干。而今,任职已经将近4个年头。

    11月8日上午11点,从贫困户家走访回来的杨波,利索地将电动车停在村部外,与同事们一一打过招呼后,便走进了扶贫办公室,开始整理他刚刚采集的贫困户最新资料。

    杨波在他的村扶贫办公室加班加点地工作。

    “前天,镇里召开了脱贫攻坚60天冲刺动员大会,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来不得半点马虎。”杨波边告诉记者,边认真地整理和录入今天走访贫困户获得的最新资料,确定无误后装进扶贫档案盒里。他说,脱贫攻坚涵盖九大工程,每个工程的资料都得按要求进行整理,分类归档。

    “谢店村总共42户贫困户,我包的6户里大多是因病致贫,仅一户是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造成的经济收入落后。我们按照扶贫扶‘志’和‘智’的工作思路,现在都已对症施策,全部通过产业、就业、教育、特色种养殖等九大类扶贫政策进行帮扶。”4年的扶贫岗位历练,让这个原本对扶贫不熟悉的小伙变得更加懂民心,也能更好地利用国家政策服务百姓、造福群众。

    杨波在走访贫困户,了解所需、所盼、所求,帮助制定精准的脱贫措施。

    就像杨波说的,只有研究透了政策,才能给群众解释清楚,而政策每年都会做一些调整,出台新的政策,这就要认真学习,先弄清搞透,铭记于心。例如,去年的产业扶贫政策中规定贫困户种花生每亩补贴1000元,而今年每亩补贴变成了800元,少的200元去哪了就得给群众解释清楚。进组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耐心宣讲扶贫政策、解答群众提出的咨询,这是常态化的工作。由于自己和贫困户都是同村人,乡里乡亲的,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杨波还巧打“亲情牌”,使得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谢店村党总支书记张思奎介绍说:“杨波家以前也是贫困户,现在通过自身努力,不仅自己有了稳定收入,成功地脱了贫,他还靠自己的努力,成了村里较有名气的致富能手,并带着他包保的贫困户一起脱贫。”

    每当夜深人静时,杨波时常想起当年自家因病致贫的情景:那是2013年,家里的楼房还没有建好,父亲就突患脑血栓住进了医院,虽然保住了生命,但落下个肢体残疾的后遗症。当时在烈山古饶读高中的杨波每周末都要骑4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回家中照顾父亲、做饭、收拾家务、下地干农活。他的家庭因病、因学、因缺少劳力于200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1月,父亲再次突发脑出血,医治无效去世,并欠下4万余元借款。

    此时,已经高中毕业的杨波没有了牵挂,于是背起行囊,远赴外地,先后从事搭展台、注塑、生产空调等工作,但这些都是年轻力壮人干的活,他漂泊不定,还时常“跳槽”。2018年10月份,获知家乡招聘村级扶贫专干的信息,为了报恩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地方党委政府及扶贫干部的关心、关怀,杨波揣着打工攒下来的血汗钱回到家乡,顺利地通过笔试、计算机操作考试和面试,成了一名村级扶贫专干。

    “在家里工作生活心里特别踏实。”杨波说。生活的磨砺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沉稳,让他更能体会村里干部的真诚用心。从当年被帮扶到帮扶他人,这一身份的转变让他更能体会到贫困户心里所思、所想、所盼,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更能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精准“把脉”、精准施策。

    西张庄的一户贫困户,夫妻俩不到40岁,开始觉得干保洁不好意思、拉不下来面子,通过杨波的几次思想工作,现在思想意识提高了,人也变得开朗了,每回考核都是“称职”;贫困户张从岭年过四旬,不识字、没技术,但有就业意愿。杨波经过争取,在村里为他申请了一个环保公益岗位,每月工资800元;贫困户张从亚的儿子患有精神残疾,杨波为他家申请了残疾人补贴和护理补贴;贫困户谢惯惯的老父亲因患癌症欠下不少外债,其父亲去世后,杨波牵头为他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实现了稳定收入……

    杨波还成立了农机合作社,示范引领贫困户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也是我的‘根’。我要扎根农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和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和才智。”杨波表示。( 范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