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基层创建 > 文明村镇 > 正文

乡村小笤帚

  • 发表时间: 2013-09-26 17:20
  • 来源:濉溪县南坪镇

    濉溪县南坪镇南坪村有一对夫妇白手起家创办工艺笤帚编制厂,生产不同款式的工艺笤帚漂洋过海销往韩国、日本、台湾等地。九月中旬的一天,笔者与镇社保所的同志一道到了这个新建的笤帚编制厂,一把把纯人工扎制,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的笤帚、扫把,真是招人喜爱。

    丈夫叫胡标,今年37岁,诚实厚道,南坪镇南坪村胡庄人;妻子叫王艳,33岁,娘家是重庆市人,快言快语,显得干练利索。夫妻俩在上海打工期间相识相恋。王艳远嫁到安徽农村,当时也是顶着家庭压力,刚结婚时,家中人多地少,家境清贫,在家种田显然难以致富,夫妻俩依然到上海打工,两人一年也能收入5万元,但去掉房租、水电等项生活开支费用,也只是结余两万余元。家中老人孩子没人照看,仅有的5亩土地难以耕种,眼看着孩子即将入学,夫妻俩思索着如何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

    去年3月,王艳报名参加了南坪镇政府举办的“SYB”创业培训班。对她触动很大,她与丈夫商量,如何从小着眼,一步一步发展,因地制宜创办小型加工企业。丈夫胡标在上海一家汽修厂打工期间,认识过一位经营工艺笤帚的经纪人,那人曾经劝他组织农村剩余劳力编织工艺笤帚,据说利润可观,在海外十分畅销。但没有联系方式难以找到人。

    王艳灵机一动,想到上电脑查找,经过“百度”搜索,找到几家工艺笤帚加工厂,为学到技术、掌握市场信息,经上门咨询了解,王艳进厂当工人,在厂里她脏活重活抢着干,每道工序都学会,苦干三个月,学会了各种款式工艺笤帚的扎制技术。

    人家江浙一带,工人工资高,原材料也是从内蒙购进,我们有大量的剩余劳力,距离原材料生产地比他们近,他们能干,我们一样会干成功。夫妻俩分析市场行情后,双双辞退工作,在家乡租用原废弃的小学旧址,建起了工艺笤帚编制厂。去年三月份,他们整理修建院内水泥场地,维修校舍房屋,从内蒙古进购笤帚专用的高粱糜子,到浙江选购扎制彩线、竹竿等材料,还需招收工人,传授培训技术,夫妻俩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去年410日正式开工生产,一开始20名农村妇女当工人,王艳手把手教,一道工序都要实验数遍,一天下去,王艳喉咙声哑,筋疲力尽,但看到工人能够单独扎制笤帚,她心里甜滋滋的。

    由于技术不熟练,质量把关不严,第一批8000把笤帚经销商上门检验均不合格,5万多元的原材料只能报废,夫妻俩欲哭无泪,王艳为此哭了几场。失败了再来。经销商大力鼓励支持,带来工艺笤帚的样品,亲自现场扎制笤帚,编织花型,并预付定金。夫妻俩严格操作程序,从选料、去籽、漂洗压软、上色、到扎结、编花型,逐一检查验收。去年5月份,经销商上门验收质量,大感吃惊,没想到能够扎制这么精美的笤帚,当场签订10万把订单,并按照货款20%的标准支付定金。工人大都是留守在家的中年妇女,她们不误照顾家庭,还可到厂里打工赚钱,一把笤帚可获加工费2.5元,一天可扎制50把,熟练的工人可以扎制70把,一天收入100多元。

    原材料从内蒙引进,路途远、价格高,夫妻俩想到在自家地里种植这种散穗的高粱糜子,利用河滩沟堤试种,目前已近收获季节,长势良好。如果试验成功,他们计划在本地推广种植,由他们提供种子、农药,签订收购糜子的合同,糜子订单收,籽粒作饲料,秸秆还可卖,保证一亩地超过种植玉米的收入。

    夫妻俩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信心更大了。他们计划把工艺笤帚做成产业,种植,扎制,销售,自产自销,自己富裕,也为本地群众多出一条致富的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