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头条新闻 > 正文

安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回顾与展望

  • 发表时间: 2015-04-12 21:26
  • 来源:安徽文明网

    里程碑与新起点

     

    杨明世

     

        2月28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接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在随后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安徽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双第一”的莫大殊荣:新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数并列全国第一、新提名全国文明城市数全国第一。合肥、铜陵、芜湖3个市委书记走上主席台,从中央领导手中接过金光闪闪的荣誉奖牌。安徽争创工作第一次实现满堂红,筑就史诗性的里程碑!

        说它是里程碑,因为我们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耕耘又三载、豪气取三牌

        没法忘记2011年志在必得的淮北,信心满满终究竹篮空空。那一刻失望的,绝不仅仅是既流汗又流泪的淮北人,还有我们这些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者。那一刻失落的,跟当年北京申办奥运会失利时的心情并无二致。三年来,面对创城,我们深刻反思而不反悔,深切伤痛而不伤感,从跌倒处爬起来,抖灰尘、不灰心,把一记闷棍当成撑杆,当成三年后必须飞越的跳高橫竿。

        今天,这三个奖牌值得我们一讲,并不仅仅因为它是辉煌历程的佐证,更在于它是非凡历史的见证:合肥以第4名的成绩,成功入围省会(副省级)全国文明城市俱乐部,既圆了合肥人20年的创城梦,也避免了合肥继续呆在“第三世界”的尴尬,“带头大哥”终于修成正果,这是其一;安徽省3个城市同届入围,在排行榜上占比接近十之有一,傲视群雄,一扫上届马失前蹄的窘迫阴霾和沮丧失落,这是其二;马鞍山市勇夺“三连冠”,再次创造中部地区的第一且唯一,有三兄弟鱼贯而入登堂入室,马鞍山从此不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徽的全国文明城市总数达到4个,并列全国第5位,阔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这是其三。同样值得高兴的是,淮北市、黄山市、池州市、蚌埠市、宣城市、安庆市等6个省辖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巢湖市、宁国市、当涂县、肥西县、天长市等5个县市进入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呈现井喷态势!提名城市数量增至11个,总数亦位居全国前列,为安徽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准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这是其四。

    合肥20年创城梦终于圆梦

        说它是里程碑,因为我们行进在争创的20年时间里,迈步不停步、积累不气馁

        文明创建是穿越时空的一项浩大工程,从来就不能、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若从1981年中央9部门倡议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肇始,时序更迭已经35年。35年来,以清洁卫生为突破口,围绕搞好环境卫生,解决一个“脏”字;围绕整顿公共秩序,解决一个“乱”字;围绕提高服务质量,解决一个“差”字,举国上下、全民参与,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脏乱差”现象反反复复、久攻不下,文明创建活动相伴相随、贴身“肉搏”。经过数十年的持久努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逐步提升,但是全国文明城市的数量却并没有同步增长。我们从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艰难:前3届历时9年总共评出53个全国文明城市,其中包括17个省会副省级城市,23个地级市,9个区,4个县级市。就各类城市入选数而言,分别占比46%、7%、0.4%、1%,除省会副省级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之外,其它各类城市或想圆梦,势比登天还难。更有甚者,在本轮奖牌揭晓之时,我们从公布的表彰决定中发现,当年53个全国文明城市因为动态管理,已经减少了3个,变成50个。

        知难不畏难。安徽省大规模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自1995年开始发力,全神贯注、一以贯之,已持续坚持20年之久。“把马路让出来、把垃圾装起来、把门前包起来”这“三个起来”的口号,响彻合肥、引领安徽、影响全国,合肥创建成为当时城市创建的一面旗帜,全国瞩目。而今行走合肥,我们在一些老旧小区的墙壁上、楼道中,这样的标语仍然依稀可见,日月如梭、字痕犹在,令人啧叹、催人奋进。它见证着安徽人不干则己、干则必成的精神高标和不懈追求。在此后的20年里,以2008年马鞍山市在第二轮全国角逐登顶为标志,合肥、淮北、芜湖、铜陵四个城市联袂联动,数度向全国文明城市最高金字招牌发起冲击。20年众志成城、前赴后继,20年跌倒爬起、屡败屡战,20年卧薪尝胆、枕戈待旦,显示了安徽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意志和顽强决心。

    铜陵创新载体落实创建工作

        说它是里程碑,因为我们始终把老百姓摆在创城第一位,为牌不唯牌、创城更创民

        为牌而创或是为民而创,关乎文明创建人心所向和发展方向。实践证明:没有群众支持的创建,一定是无源之水流不长久;不唯群众需求的创建,一定是无本之木长不高大。马鞍山市之所以能够中部率先成为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究其原因,在于动员群众参与、依靠群众支持,让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好处实惠,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就会跟你干;跟老百姓的衣食冷暖、所期所盼没有关系,雷声再响、阵势再大,老百姓也不可能买账,不仅会当看客、还会当绊客。近年来,以4个全国文明城市为代表,各地致力建设百姓满意、生活幸福的文明城市,在关乎民生、关乎城市发展上,毫不吝啬,大手笔投入。“十一五”以来,合肥市累计投入1968亿元、建成1192项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尤其是近三年来投入18亿元,完成254个老旧小区改造,对124个老旧菜市场实施标准化改造。铜陵市实施“惠民、便民、育民、亲民”四大工程,全力兴办民生实事,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68亿元,滚动实施民生工程257项。芜湖市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386亿元,改造城市老旧小区等基础设施,群众拍手叫好。

        这一点,我们在近年来的创建工作中感触越来越深切。走到哪,看得最多的都是老百姓满怀渴望的眼睛,听得最多的都是老百姓发自心底的声音。安徽文明网开辟“创建曝光台”,几年来回应并解决了许多在我们看来不过是柴米油盐类的件件“小事”,可在群众那里,原来都是暖心窝、热心肠的桩桩大事。举手之劳,成人之美。小小“曝光台”,事事连乡亲,干得好了,收到的赞誉也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信誉度越来越高。这些年,我们坚持把文明创建工作做到群众的家门口,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一条路、一小巷,一盏灯、一水道,一棵树、一块砖,从点点滴滴做起,做的是民生幸福,做的是民心民意。有的群众讲,不怕你们搞形式,最怕你们搞形式主义;需要你们建广场,不要你们走过场。几年来,无论是合肥还是淮北,无论是铜陵还是芜湖,在国家城调队的入户调查和街头随访中,老百姓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支持率与满意度一直处在高位。我们每次对各市、县创建暗访调查,群众的正向回应一直都在97%以上。有一个现象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安徽的文明城市创建,只有我们对百姓解决难题回访的,从来没有百姓因此上访的。

    芜湖查缺补漏为荣誉加分

        说它是里程碑,因为我们长期深耕基层长久厚植基础,特别主内功、特色铸品牌

        创建在路上,创新在脚下。成功创城,总有与众不同的风景,总在特别的“无我”中打造特色的“有我”。

    注重人字、育人为先。马鞍山市正是抓住创建过程中育人这个关键所在,在提升公民素质上做文章,主题道德实践年复一年,思想道德教育铺天盖地,文明行为养成落地生根,育人工程长流水不断线。合肥、芜湖、铜陵等地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未成年人“百千万工程”、童心大舞台、童谣美童心等一系列特色做法,着眼于未来、着力于儿童,因材施教、因地施策,做实做靓了工作品牌。

        注重爱字,暖心为上。200多万江淮儿女,用自己无声的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历届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和十大志愿服务组织,合肥、芜湖、马鞍山频频上榜;徐辉、傅强、余竹云们的每一点付出,无一不彰显着核心价值在江淮大地的光芒;爱心六敲门、一米阳光、五色帮客、爱心银行等每一个创新做法,无一不升华着文明城市人与人之间爱的温度。

        注重本字,基础为根。这些年,各个城市创建均衡推进,瞄准长板做强特色,对准短板做美景色,化长为优、变短为长。马鞍山、合肥、铜陵、芜湖每年对照中央年度测评和省里模拟测评查出的问题,紧盯不放、紧抓不停,对标达标、缺啥补啥。在落实中央和省文明委工作过程中,既注重实践又注意总结,以强项补弱项,抓弱项增强项,真正做到了堤内损失堤外补,该拿的分半分也不丢。合肥公益广告微点评、铜陵农村文化墙、芜湖文明单位管理系统全国关注,成功经验广泛学习推广,既赢得口碑喝彩,又获得荣誉加分。

    马鞍山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说它是里程碑,因为我们的创建已经不是单兵单线作战,全省一盘棋、全市一条心

        我们以文明委为归向。没有与创建无关的人,也没有与创建无关的事。文明委成员单位是创城的重要力量,既要扫好自家门前雪,干好单位创建;又要管好门外地上霜,参加全城争创。借用省直工委文明委的力量,把争创工作纳入效能整体督查考核;借用省委教育工委文明委的力量,把高校文明创建与地方文明创建融洽融合;借用省国资委文明委的力量,把省属企业文明创建与属地文明创建相辅相成。应该说,这一轮创建过程中,省市文明委统筹协调、抓主抓重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局面业已形成。

        我们以一把手为指向。判断精神文明建设是不是一把手工程,主要看一个地方的一把手把精神文明往哪摆设、怎么建设。摆位低,就没起色,年年一个样;摆位高,就有景色,一年一变样。看合肥市,市委书记带头“行走合肥”,用脚步丈量城市创建;看铜陵市,一把手赋予文明办“先锋官”的担当,文明办主任怎么说的就是一把手怎么说的;看芜湖市,市长上路一干就是二十年,一任接一任、任任没断档。

        我们以硬实力为取向。定位决定方位,目标牵引指标。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全国文明城市数量作为“思想道德强”的重要量化指标,列入文化强省的大战略。在本届推荐城市过程中,严格按照中央文明办的测评体系和操作指南来排定城市座次,综合三年实绩,谁综合成绩在前谁上,谁整体实力过硬谁上。如果说什么是选择标准,这就是唯一标准,公开、透明,让大家服气。这样一个标准,导致争创城市明着干、暗较劲,比学赶超、比翼齐飞。

        我们以强基层为导向。坚持抓省会带全省,建立省市共建联建制度,强化工作指导、业务辅导、检查督导,会商协商、协调协同,帮助找差距、解难题;坚持梯度推进,区别不同地域、不同水平,分类创建、分层评选,引导市县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抓后进促先进,测评全覆盖,没有“留级生”。这一轮次创建,芜湖、铜陵市及所辖县一体化创建,全部获得靠前等次省级荣誉称号,合肥、马鞍山所辖绝大部分市县都获得文明县城以上等次省级荣誉称号。

        整体提升的质与全面入围的量,注定了2015年是安徽文明创建划时代的分水岭。我们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新起点、再出发,新起点当有新作为,再出发当须再建功,务求让百姓有更多的文明创建获得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说它是新起点,因为我们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任务更加繁重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催生伟大的文明,伟大的文明助推并添彩伟大的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2月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提出的协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着眼“四个全面”,促进文明发展,在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进程中,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精神文明建设地位重要、使命光荣。文明创建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相呼相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的重要指示,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需要我们践行“三个倡导”凝聚发展动力,深化道德内涵提升文明程度,加大惠民力度满足群众需求,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更大的作为。仅仅有金牌的“面子”还不够,应当有相得益彰的“里子”做衬托。这个“里子”,就是通过文明创建,更好服务中心工作,更好发挥聚神作用,更好促进全省文明程度提升和公民文明素质提高,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全省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说它是新起点,因为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汗水,我们面临的压力更加巨大

        站在更高的舞台上,并不表示对手少了,恰恰相反,我在明处、你在暗处,对手更多、压力更大。第一方阵的压力不容小视,位居第一方阵的都是标兵、更是老兵,是先进分子的代表、更是先进分子中的先行者;老兵的经验和历练,是新兵一时半载难以超越的天堑;以标兵为榜样的追兵,轻松跟跑、不停奔跑,随时可以把新兵拉下马。年度排名的压力不容小视,一年一度指数测评成绩计入三年大考总评,前两年将分别按20%、30%计入总成绩,日常、经常、平常的新常态,考验着文明和提名的每一个城市;第一方阵基数越来越大,谁也不甘落后,稳中有进绝非易事;我省提名城市数量众多,并不代表质量都是上乘,能否在全国突围领先,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动态管理的压力不容小视,近年来被中央文明委黄牌警告或除名的城市已经接二连三,能进能出也将成为新常态,最怕牌子到手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思想苗头潜滋暗长。均衡创建的难度不容小视,皖南文明城市群的打造,以南促北、文明带提名的路径探索;“三线三边”环境治理,以城带乡、文明小城镇建设,都是艰巨任务。

        说它是新起点,因为要创造新的业绩必须扫除沉疴顽疾致力改进创新,提升能力水平的要求更加迫切

        革除顽疾,创建才能常态又长效;改进创新,创建才有源头活水来。发展的要求更高,发展滞后导致基础设施欠账多,老旧小区路不平、灯不明、水不畅,城中村、棚户区既存在改造难题、又是百姓意见集中之所,城市面貌的改变需大量投入,绝非一日之功。管理的要求更高,文明礼仪教育不足,道德素养涵育不足,行为规范践行不足,在我们很多城市,行路时闯红灯、开车时乱抛物、旅游时丢国脸、就餐时很吵闹、赛会场多垃圾等等这样一些不文明现象,短期内难以杜绝,影响文明形象。创新的要求更高,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文明创建“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更加突出,创建能力提升、创新方法提档迫在眉睫。群众的要求更高,以金牌的标准看待你,以挑剔的眼光要求你,既是督促、又是鞭策、更是期待。春风莫得意,马蹄声声急!(作者系安徽省“三线三边”城乡环境治理办公室副主任、省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工作指挥部副指挥长、省文明办创建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