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濉溪好人 > 正文

双堆集镇92岁抗战退伍老兵顾效忠: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 发表时间: 2019-12-16 10:15
  • 来源:淮北日报


    顾效忠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双堆集烈士陵园参观。(资料照片)

      12月12日,天气晴朗,气温攀升。在濉溪县双堆集镇刘楼村顾庄,一位90多岁的老人坐在门前藤椅上,拄着印有“寿比南山”的拐棍,悠闲自在地享受着冬日暖阳。他就是拥有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鸽勋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两枚三等功军功章的退伍老兵顾效忠。

      顾效忠今年92岁,在他7岁的时候父母因病去世,从此他与哥哥成了孤儿。没吃的、没穿的,就连一间能遮风挡雨的房子都没有,整日靠着吃“百家饭”生活。

      在抗战时期,为了能填饱肚子,十多岁的他就跟着一些地方武装队伍跑东跑西,这里呆几天,那里干半年,频繁地“跳槽”。直到1944年9月,他被新四军三分区司令部情报联络站高启祥主任看中,通过短暂的业务培训,成了一名地下情报员,负责搜集日军和伪军活动情报,并通过设在芦沟、板桥、任集等地分站,传送给新四军第4师第9旅第27团。他说,新四军这支队伍好,纪律严明,不欺压老百姓,每到一处都给贫苦农民解决困难,是一支为人民打仗的好队伍,他决定“以后就在这干了”。谈起往事,顾效忠精神焕发,自豪感油然而生,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的事仍然记忆犹新,仿佛历历在目。

      顾效忠介绍,那个时候他身着便衣,打扮的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整日冒着生命危险,用脚走、用眼看、用耳听,为新四军四处搜集有价值的情报。

      有一天,顾效忠在罗集街外放哨,看到一大群日军和伪军从东北方向奔来,他急忙向正在动员群众抗日的马万忠游击队报告,并掩护他们撤退,结果他却错过了最佳逃离时机,便躲到一条南北走向的沟里。沟的两面都是敌人,他沿着沟爬到集北的小王庄。虽然身着便衣,但随身带的步枪最容易暴露身份,他只好将步枪藏在庄头的秫秸垛里,这一举动被一位老大娘看到,老大娘告诉他,放心地走吧,并表示会帮他看着的。然后,顾效忠来到一位木匠家里,为了隐藏身份,他说:“这外边都是鬼子,我没处跑了,回头鬼子没来就算了,万一来了你就说咱们是爷俩。”老木匠没多想就同意了,在他的帮助下,顾效忠躲过了一劫。这位临时认的“爹”,名叫王殿英,他一叫就是几十年,隔三差五、逢年过节必会登门问安,感谢救命之恩。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蒋家王朝的统治下,苛捐杂税极其沉重,各种武装势力猖獗,社会动荡,老百姓的日子依然难过。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教育,顾效忠深知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他发誓:“穷人不翻身得解放,决不放下手中的枪。”

      日本投降后,顾效忠所在的情报站被改编到宿淮大队,他这才穿上了军装,被安排到设在河南商丘的三分区司令部学习,接受相关军事教育。淮海战役期间,他被调回家乡,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组织群众抬担架、护伤员、备粮草、管理教育俘虏,积极开展支前工作。顾效忠说,新中国成立后,他正准备退伍返回家乡过平安的日子,此时朝鲜战争爆发,为了保家卫国,主动申请赴朝参战。他于1950年8月从安东市(今辽宁省丹东市)渡江入朝,在山炮营一干就是4年多,直到签订停战协议,才于1955年3月放下手中的枪,申请退伍返乡。

      经受过战争洗礼的顾效忠,在家乡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娶妻生子,不计功名,当了一名普通的农民。“没有党,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如今,顾效忠老人依旧精神矍铄,常常用他的亲身经历讲述从军报国、对党忠诚的感人故事,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吴永生 范胜明 周春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