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濉溪好人 > 正文

濉溪33岁小伙十年如一日照顾偏瘫母亲

  • 发表时间: 2019-03-12 10:11
  • 来源:淮北日报

     

       33岁,在传统观念里,本应是一个事业稳定、家庭幸福的年纪,但是濉溪县铁佛镇小伙王大宁,在这样一个年纪,却已放弃工作十年有余,至今未婚。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身上。

       一根铁丝拴起来的木板大门,一座翻修过的老房,这就是王大宁位于铁佛镇古城村的家,他和年近六旬的母亲张爱华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三十多年了。

       “只要母亲还在一天,都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照顾好母亲的生活起居。”3月5日,记者走进王大宁家时,他正在屋子里帮母亲翻身,几个动作下来看起来十分娴熟。

       王大宁说,村卫生室家庭签约医生王峰定期会到家中走访,教会了他不少护理常识,让他照顾母亲得心应手。

       1986年出生的王大宁,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已近11年。“如果可以,我想把我自己的大脑换给母亲,只要她好好的。”看着母亲痛苦的样子,王大宁哽咽道。

       回忆起当年母亲生病,大宁依然难受不已。2008年6月,准备到地里收麦子的张爱华突发脑出血,随时有生命危险。正在北京打工的王大宁得知这一噩耗,第一时间赶到家中,母亲经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因病落下了偏瘫后遗症,只有半边身子能够活动,而且也不灵活。

       那时年仅22岁的王大宁心有不甘,他不相信母亲会这样度过余生。“只要有一丝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把母亲的病治好。”他对自己下定决心。

       接下来的几个月,王大宁辗转濉溪各大医院,为母亲治疗,但结果并不如他所愿。母亲的病情依然没有起色。无奈之下,母亲出院回到家中,考虑到家里的实际情况,王大宁毅然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守在母亲床前,这一守就是十多年。

       “早在2000年,父亲外出打工就一直没回过家,一个姐姐已经出嫁,弟弟得知母亲的病情后,由于承受不了家庭的打击,悄悄外出至今音信全无,照顾母亲的重担就落在了我这个长子肩上。”王大宁哽咽道,母亲小时候非常疼他,有好吃的好喝的都给他留着,每想到此他就激动不已,一定要让母亲好好地生活着。

       每天天刚蒙蒙亮,王大宁便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生活,一边为母亲处理大小便、翻身、拍背,另一边还要为母亲穿衣、梳洗。喂母亲服下降压药、降糖药等六七种药片后,王大宁便开始准备早饭。由于母亲咀嚼能力下降,只能吃些半流食或软面条,王大宁每天都单独为母亲做饭,用蒜臼子捣成糊状,再端到床前,用勺子喂母亲一口口吃下。之后自己再随便吃几口饭菜,又开始刷碗、洗衣……一天下来,到晚上休息时已深夜。

       由于母亲常年卧床,为了防止她生褥疮,王大宁每2个小时就要为母亲翻一次身、拍一次背。老人身边离不开人,近11年来,王大宁除了带母亲到濉溪县城住了几次院外,再没有出过一次远门,甚至没有跟朋友聚过一次餐,偶尔出门到集市上买些生活必需品,也是满心牵挂,不敢耽搁片刻。

       近11年来,王大宁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母亲身上,有一些空闲,他也想着为母亲捶捶腿,活动一下,属于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也有压力大的时候,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我心里就释然多了。”王大宁说。

       在村邻眼里,王大宁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古城村党总支书记张嘎告诉记者,根据王大宁家实际情况,经过他本人申请、村组评议、镇审核,他家被确定为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项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加上王大宁的自身努力,他家于2018年底顺利脱贫。脱贫后,王大宁家种植的7亩庄稼长势良好,下一步村里计划帮助他发展养殖业,尽快让他把日子过得好起来。

       但是王大宁至今未成家,成为村邻和他母亲的心病。“大宁是个好孩子,是我的病拖累了他,使他现在还没有成家。”母亲张爱华不禁流下眼泪。

       王大宁安慰道:“妈,你不用为我操心,我现在只想把你照顾好,你好好的,我就放心了。”

       这些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王大宁花掉了家里全部的积蓄。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他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

       帮扶干部赵戈经常到王大宁家走访,对他也是赞不绝口,“大宁这孩子特别孝顺、老实,村里人对他评价都特别好,谁摊上这样的事都不好受,太不容易了,也挺可怜的。担心他孤单,没事我就过来陪他聊聊天。”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王大宁却用近乎4000个日日夜夜的悉心照顾,诠释了真正的孝道。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王大宁便是母亲安心的依靠。(淮北日报记者 吴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