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濉溪好人 > 正文

张礼彬:想让奶奶过上好日子

  • 发表时间: 2018-09-03 10:34
  • 来源:淮北日报

    张礼彬考上大学,让奶奶既开心又担忧。

       6月9日,高考刚结束,18岁的张礼彬就跟着村里邻居家的姐姐启程,到苏州一家电子器材厂打工。
       “做了两个多月,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大概能挣5000块钱。”8月27日上午,在濉溪县刘桥镇孟口村一座小院子里,面容娟秀的张礼彬咬着嘴唇对记者说。“一天要工作八九个小时,挺累的,但是能坚持。”
       高考放榜,张礼彬迎来了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录取通知书,高昂的学费犹如一座大山压得她似乎连呼吸都不顺畅。
       眼看快开学了,她从苏州回到家里。奶奶王玉英浑浊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她,有担心有哀愁。
       小院里,一棵石榴树果实累累,辣椒、茄子长得蓬勃。孱弱的奶奶站在张礼彬身后,紧锁眉头。
       头天晚上,哥哥又来了电话:“别愁学费,不够咱就借……”
       张礼彬知道借钱的苦。那一年奶奶发病,出门借钱无果的母亲,回来后发出低低的呜咽声。那个黑漆漆的夜晚,母亲无助地流下泪水,成为她沉甸甸的记忆。
       “妮儿,你的命苦。你拼得过命,你就赢了。”奶奶常坐在小凳上,望着低头学习的孙女,喃喃地说。
       张礼彬4岁时,父亲去世。父亲的身影模糊又遥远,只偶尔也会在脑海中浮起。
       母亲带着三个孩子,日日像个男人一样干活。谈起母亲的辛劳,张礼彬泪水扑簌簌落下。在邻村干活,天擦黑就得往家赶,怕她在家里害怕;好吃的从来都不舍得尝一口,全盛在孩子们的碗里……母亲费尽心力,将两个哥哥操持着成了家,似乎就耗尽了心血,病恹恹地撑了一年多,撇下才上高一的女儿,撒手人寰。
       成了孤儿的张礼彬,沙哑着嗓子哭号着,却拦不住母亲与黄土地融为一体。夜半醒来,却总能捕捉到母亲的气息。母亲的不舍与牵挂,她懂。
       爷爷奶奶,成了她今后相依为命的人。
       “妮儿,好好念书,你就还有走出村子的可能。不用再在地里刨食,那么苦。”爷爷说这话时,嘴唇哆嗦着,眼圈湿漉漉的。家里没有闲钱,学习用具,每一样女孩都用得很仔细,很小心。
       高二那年,爷爷因病猝然去世,奶奶一夜之间似乎瘦小了一圈。至亲的人一个个离去,张礼彬倔强的仰起头,望着灰蒙蒙的天,心是撕裂般的疼。
       “妮啊,你爹娘不在了,你爷也不在了,但是你的路还长着呢!每一步,可都得走踏实了啊!”奶奶有时会一边在院子里撒种种菜,一边用粗糙的手背揉着眼睛,对她说。
       “我记下了。”每次,张礼彬都会望着院子里那棵石榴树,回答着奶奶的教导。“是啊,爸爸妈妈和爷爷都不在了。我和奶奶的路还长着呢。”
       没有父亲母亲的爱护,张礼彬顽强的成长着。在班里,她挺爱笑的,贫穷绝不能剥夺一个人快乐的权利。因为奶奶不止一次对她说:“妮儿,你拼得过命,你就赢了。”
       高中,对她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累。不仅是学习的压力,更有生活的压力。高三那年,张礼彬将生活费降到最低,每天尽量不吃菜,大馍蘸酱(奶奶做的)就白开水,就能对付一天。几乎每天晚自习时,正在长身体的她肚子总是会“咕噜噜”抗议。回到寝室,她会喝点热水,一口口慢慢咽下,缓冲胃的饥渴,然后继续学习。奶奶已经76岁,爱流泪,爱唠叨,身体又不好。两个哥哥的日子也过得潦草,偶尔会接济点奶奶两个零钱补贴日子。那段染上高考色彩的日子,她拼命追赶着自己的每一天,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走出村子,才有可能让奶奶过上好日子。
       这次从苏州打工回来,她带着喜庆的录取通知书,为亲人们上坟。蓬蓬青青毛草,在初秋的风里伸展着、摆动着,亲人们的面容在脑海里一一重叠交错。抬起头,张礼彬以为这样泪水就不会掉下来。可是,那些泪水经过那么长时间的蓄积,肆无忌惮地落了下来。
       在苏州打工的日子,她无意中翻看到一篇文章:《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一切都不是悲剧,只是生活。”这句话让她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我要上大学,我想让奶奶过上好日子。”连日阴雨后,乡村的空气里有着潮湿的青草味道。女孩站在院门前,对记者说。她被泪水包裹着的双眸里,闪动着是不服输的韧劲儿。
       坐在院子角落里,奶奶无声地笑了。(淮北日报记者 徐志勤 实习生 刘保华 摄影 淮北日报见习记者 黄鹤鸣

     


    记者 徐志勤 实习生 刘保华摄影 见习记者 黄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