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濉溪好人 > 正文

“中国好人”杨经验:爱岗敬业好园丁

  • 发表时间: 2018-08-17 09:47
  • 来源:淮北日报

       在淮北教育界,说杨经验算得上个“人物”并不是调侃,他所带的班级曾被评为濉溪县优秀班集体;其本人也多次获得“功勋教师”“教学能手”等称号;2009年,杨经验被中央文明办评为爱岗敬业类“中国好人”。

     
    杨经验在课间辅导学生

       “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肚里要装一缸水。”
       1998年,20岁出头的杨经验怀着儿时的梦想,跨进濉溪二中的大门,成为一名教师。
       每次走上讲台,看到台下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杨经验深感责任重大。于是他坚持每天晚上备课,同时对着墙壁练习讲课。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不断的努力,他的讲课水平逐渐提高。2000年3月,在淮北市说课比赛中,杨经验的说课《含有绝对值不等式》获第一名。同年8月,杨经验又在安徽省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通常情况下,濉溪二中不会让年轻老师去带高三学生的课,但由于杨经验的讲课水平提高很快,学校就破例让他带了高三的课。实践证明,学校的决策是对的,在2001年的高考中,杨经验所带班级高考应届升学人数全校第一。
       为了能和学生多接触,帮助他们提高成绩,从2001年起,杨经验便把铺盖搬进了学校。他在体育器材室腾出了一块地方,铺了张床,又从家里带来了锅碗瓢盆,吃住在学校,目的是想多挤出点时间辅导学生们学习。用他的话来说,“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肚里要装一缸水。”

       把课堂留给学生
       “把课堂留给学生”是杨经验崭新的教学理念,课堂时间由学生提问,然后再由学生解答,老师起补充作用。
       杨经验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做好和学生的互动。课堂上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因此,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着重讲解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而不应该“眉毛胡子一把抓”。
       于是,杨经验在教学中提出了“把课堂留给学生”的教学理念,他把自己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堂上先让他们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再提问让老师解答。杨经验认为,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因为数学这门学科,主要就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数学是为了应用到实践中去,而不是单单去记住那几个公式。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求助老师,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开发,比给学生灌输所谓的典型例题要强得多。
       丰硕的教学成果更是印证了这一教学理念的行之有效:杨经验所教的班级被评为濉溪县“优秀班集体”;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班里两名学生获市级一等奖。

       课上是老师 课下是朋友
       “要想提高学习成绩,首先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他们交朋友。”杨经验表示,高中的学生处在青春期,心理波动很大,学习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在思想上开导他们,和他们坦诚相见,大家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帮他们打开内心的纠结,尽可能去帮助他们。
       一个月明星稀的深夜,杨经验刚入睡,“丁零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原来是住校生小燕生病了,到医院后交不上600块钱押金,急得直哭。杨经验立即赶到医院,先付了钱,再陪孩子吊完水,回到学校时,天边已泛起了鱼肚白。
       陈要兵原是一个活泼开朗、成绩优异的学生,可有段时间他突然像霜打的禾苗,没一点精神。一打听,才知道,这孩子家里人口多,又有了病人,穷得叮当响,缴不起学费。第二天,杨经验找到校领导,提出从个人的工资里扣钱,替孩子把学费缴上。校长很受感动,他知道杨经验的家庭也不富裕,和其他校领导一商量,决定减免陈要兵一半费用。可就连余下的300块钱,陈要兵也拿不出来,杨经验又从口袋里掏出了300块钱替孩子缴上……如今,毕业于大连海事学院的陈要兵在镇江当上了企业领导,他没有忘记杨老师当初对他的帮助,热衷于公益事业,经常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

       从事教研活动,还是为了学生
       近年来,濉溪二中连续招聘了六七十名代课教师,这些人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面临考编的压力。杨经验承担起了数学组12人的培训任务。在他的帮助下,年轻教师的水平提高得很快,考编时全部入围,其中梁莉、姚林两位老师分获全县学科第一、第二名。
       “国家的兴旺需要人才。我们是铺盖大厦第一层的人。有了这些年轻教师,将来肯定能带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杨经验说。
       2012年7月,一纸调令把杨经验从濉溪二中调到了濉溪县教育局,他开始从事数学教研活动。在新的更广阔的舞台,杨经验更可大显身手了,他表示,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被其确定为今后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淮北日报通讯员 朱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