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濉溪好人 > 正文

蔡士兵:黄土地上的耕耘者

  • 发表时间: 2018-05-03 09:32
  • 来源:淮北日报

    蔡士兵在察看玉米长势。 ■摄影 通讯员 工宣
     

        农业是人类的根,有了农业这个“母亲产业”,人类才能生存繁衍。农业比天大,而托起淮北农业这片晴空的是一代代勤奋耕耘的劳模群体。素有“淮北袁隆平”美誉、现任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站长的蔡士兵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让玉米更香甜
        提起濉溪县农科所,业内人士自然会想到黑糯玉米;提起黑糯玉米,人们自然会想到蔡士兵,正是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北方汉子,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使黑糯玉米像口子酒一样成为淮北走向全省乃至全国的标志性品牌。
        早在1995年,蔡士兵就把目光投在了玉米杂交制种上。此前,我省曾多次组织专家联合攻关,始终没迈过每亩400斤这个“坎”。蔡士兵申请“皖北地区玉米高产杂交制种技术研究”项目,然而项目没有通过批准。面对质疑和不信任,蔡士兵不仅没有失望放弃,反而更激发出一探到底的决心和热情。他撂下这么一句话:“等着看我的吧!”蔡士兵的话掷地有声。调整方案,精心管理,专家实地测产验收,平均亩产672斤,事实面前,在场的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眼看玉米逐渐从主粮下降到辅粮,而且几乎到了从餐桌上消失的地步,我们便萌生了一个想法,从育种上改变玉米的适口性,在玉米品种上实现一次革新,培育出香甜可口的玉米品种,促进玉米向主粮的回归。”蔡士兵的心中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黑色食品备受青睐。蔡士兵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超黑糯玉米”的概念及优中选优、异地加代、南北重复鉴定的育种理论。
        那是1999年,陕西农高会上,西北农林大学张教授从国外引进的具有特殊黑色性状的普通黑玉米吸引了众多人的眼光。“这么漂亮,要是糯的该多好!”当时,全国还只有普通黑糯玉米,蔡士兵立即动起了做新品种的念头。那几天,蔡士兵几乎每天蹲守在展位前,软磨硬泡之下,老先生最终给了他4粒种子。“捧在手里,真是当宝贝!”通过特快专递,种子立即发到海南南繁加代基地,与现有品种进行配转。这就是第一代超黑糯玉米的前身。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蔡士兵首次将美国普通黑玉米特殊黑色性状导入自育的普通紫糯玉米自交系中,在国内率先培育出“超黑糯玉米”自交系500多份。
        近年来,口感好、营养高的黑糯玉米颇有市场,很受市民欢迎。殊不知蔡士兵的黑糯玉米育种可是一路领跑全国的。经过10年的摸索,蔡士兵和他的团队率先并成功培育出“濉黑糯1号”“濉黑糯2号”“濉黑糯3号”和“淮科糯1号”“淮科糯2号”等系列“超黑糯玉米”和“超黑甜糯玉米”新品种,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让小麦更高产
        作为农业大县,濉溪县小麦面积一直稳定在190万亩以上。针对皖北地区年年抗旱种麦的现状和小麦市场需求变化,蔡士兵于1995年在省内率先提出“高产、优质、冬性、多抗”的小麦育种目标。
        蔡士兵十分重视冬性优质小麦品种的引进筛选。上世纪90年代,蔡士兵在全省率先提出引进推广优质弱冬性小麦品种。皖北地区小麦播种期一般集中在10月下旬,基本赶不上好墒情。蔡士兵大胆提出:能不能利用冬性品种早播、抗冻性好的特点,将适播期提前半个月,充分利用9月份降水资源,确保一播全苗和壮苗越冬,这样不只实现高产,更能有效保障稳产。
        反对声不绝于耳,来自驻淮省农科院的一位专家最为坚决:在农业领域,半个月相当于一个季节,那可是不得了的事!“不敢想不敢干,什么事也做不成。”在3年联合展示试验的基础上,蔡士兵在全省第一家从山东引进烟优361(烟农19),1996年进入一线试验,两年后便开始见效,“到试验田一看大不一样”。
        蔡士兵向县委、县政府提出“用5年时间将全县优质、冬性小麦品种使用面积扩大到50%,春性品种面积压缩到10%以下,抓住土壤墒情种早麦、种好麦”的建议,并得到县里支持,被列入每年秋种计划。他引进的烟农19已成为皖北地区主栽品种,全县70%以上的耕地推广的是烟农19。目前,全省已经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促进农民增收40多亿元。该县小麦生产已连续5年保持高产水平。仅此一项,濉溪县每年节约抗旱费用1500万元,实现小麦增产增收6000万元。目前,濉溪县已经基本杜绝使用春性小麦品种,由此带来的是,亩产由600-700斤稳定至1000斤左右。

        让玉米像小麦一样收获籽粒
        面对黄淮海这个全世界最特殊的玉米产业带(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收获必须给小麦播种让路。蔡士兵玉米育种团队于2008年在国内率先提出“适宜机械收获籽粒玉米育种”研究课题,在众多玉米育种专家的一片反对声中,提出机收玉米育种目标:熟期比郑单958早熟5-7天;产量与郑单958相当;籽粒脱水速度快,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左右;抗倒伏能力强,成熟后站杆能力10-15天。(淮北日报首席记者 王守明 通讯员 张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