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濉溪好人 > 正文

濉溪县医院急诊科主任杨明:用奉献浇灌生命绿洲

  • 发表时间: 2018-01-23 10:13
  • 来源:未知

         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默默地坚守医疗事业一线,尽心尽责为民服务23年——他就是濉溪县医院急诊科主任杨明,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患者解除疾病的痛苦,履行“白衣天使”的使命。

    杨明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摄影 见习记者 黄鹤鸣

      医者仁心,情系重病患者

      1994年,怀揣着“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信念,杨明从蚌埠医学院毕业后,就职于濉溪县医院内二科。虽然在学校里专业课成绩门门优异,但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他始终觉得自己的临床经验还欠火候,在医学知识和技术方面还需不断锤炼。

      濉溪县以发展农业种植为主,村民家家户户备有农药,这使得很多误食或是使用不当造成中毒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中毒病人多是青壮年,一个家庭的重要劳动力。治疗上没有规范的诊疗措施,医疗质量得不到保证,死亡率较高。杨明立刻将发现的这一问题向时任科主任张兴文汇报。经过深思熟虑,医院决定成立中毒病房,这在皖北地区尚属首例。杨明凭借扎实的医疗理论知识、积极的工作态度,被领导委以重任,全面负责中毒病房的工作。

      他把所有中毒病人集中到中毒病房,观察病情,总结经验,大量翻阅国内外先进诊疗资料,研究最新药物、血液灌流等先进抢救措施。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中毒病人得到先进、规范的诊治,挽救了绝大部分病人的生命。周边涡阳、砀山、萧县等地区病人纷纷慕名前来诊治。这使得杨明积累大量抢救危重病人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钻研医术,与患者一家亲

      随着社会发展,血液病、特别是以“白血病”为代表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明显增多,而血液病诊治技术飞速发展,骨髓移植、基因检测、靶向治疗等已深入染色体、基因、分子水平,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医疗水平。2000年,杨明决心把钻研血液方面的医学知识当作工作的重点。2002年,他申请到省立医院进修血液专业,成为省立医院血液科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进修血液病的县级医院医生。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回到县医院后,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医院成立了血液病治疗组,成功救治大批血液病患者。其中一位白血病前期的患者康复,是对杨明钻研成果的检验,也是对他责任在心的最好诠释。

      那是2006年,该患者还不满18岁,来院时面色苍白、身体削瘦,全身多处出血,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此前被外地医院拒绝医治。看着手中的检查报告,杨明陷入沉思,“白血病”让他的内心为患者隐隐担忧,同时他的脑海里反复回忆着医学教材相关章节。白血病细分很多种类,而恰巧该患者患的类型在可治愈之列,药物维甲酸是治疗关键。

      杨明立刻找到家人沟通,建议其赶快用药治疗,挽救孩子生命。患者的叔叔难过地轻轻地说:“白血病,我们不治了,回家……不是我们不想给她治,她父母都在车祸中去世了,姐姐也嫁人了,我的家庭负担也很重,最重要的是我听说的白血病不能治好呀!”鉴于患者年龄还小、患病时间不长,且此病在医学界有治愈先例,杨明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托朋友、找关系,杨明终于在合肥自费外购到第一个疗程的维甲酸。在随后的治疗中,杨明积极奔走医院,为患者减免部分医药费,同时关注国内医学发展情况,及时选择刚刚研制出来的亚申酸替代维甲酸。三年后患者康复了,这份医患情也升华为亲情,逢年过节“走亲戚”成为双方生活的一部分。

      争分夺秒,只为护佑生命

      “来急诊科的患者,大多为突发性疾病或是意外。像患脑出血、心梗这样的患者,不适合来回搬运,必须立刻接受按压等抢救。”2007年3月,杨明转岗到急诊科。对转诊现象,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规定必须就地抢救病人,遇到疑难杂症,联系相关科室会诊。要达到这一目标,急诊科必须具备处理各种病症的技术能力,为此规定每周五下午科室内部集体讨论病情,同时科室医生陆续被送到外地大医院进修学习。

      每天,急诊科的接诊数量大概在100多例。科室30多张床位时刻处于满员状态。急诊科其他13名医生按照3人一组、1人机动的模式,24小时轮流值白班、晚班,唯独杨明全天候待命。

      心脏按压一般是抢救实施半个小时,但为了尽最大可能挽救病人生命,急诊科医生为病人按1个多小时甚至是2个多小时是常有的事。“作为一名医生,在穿上白大褂后,面对眼前的病患时,那一刻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抓紧时间抢救!”一次,一名武警战士站岗期间突发心梗,被紧急送来救治。由于抢救措施得当,心脏按压1个多小时后,患者本已停止的心跳恢复跳动。后来省立武警医院专家会诊时,对于当时急诊科采取的急救措施大加赞赏。

      在急诊科,“急”是常态,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偶尔负责接生的工作。一次,120送来一临盆产妇,刚进大厅就要急产,医护人员立刻在地面铺上干净的铺具,设起围挡,并呼叫妇产科医生到位,协作配合接生一名健康婴儿。

      患者认可,便是最大安慰

      急诊水平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医院的真实水平。医生值班室里墙面上满满挂着的锦旗,就是患者及其家属对他们的认可。

      多年前,杨明乘坐小中巴时,售票员坚持不愿意收车票,只说了一句 “几年前我的病就是在你那治好的”。“一位患者在多年后还能记得为自己治疗过的医生并心怀感激,这是对医务工作者最大的肯定。”杨明感慨不已,对自己的职业更增加几分自豪感。

      不过,医生不是神仙,没有灵丹妙药。急诊科也有抢救不了的病例,家属们能够给予理解,让医护人员们非常感动。杨明记得,自己曾经为一名患者做心脏按压,累得大汗淋漓,一旁的家属主动掏出纸巾为他擦去额上的汗珠;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在接受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抢救后,依旧没能醒来,目睹整个抢救过程的家属默默地买来一箱纯净水,对医生们的付出表达感谢……

      胸有大爱,一心奉献社会

      从医23年间,杨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参加省红十字会培训,负责濉溪县红十字会志愿急救队工作,带领科室医护人员积极参加重大事故救援工作,多次到周边学校普及急救知识。他利用休息时间组织院内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走进校园、工厂、企事业单位等,开展街头宣讲、下乡义诊、健康巡讲活动。

      从医23年间,他积极争取下派濉溪县南坪镇任集卫生院的机会,与百姓零距离接触,走访入户为患者治疗;他不畏SARS病毒,写下申请书主动请缨,自愿留守一线救治甲流感患者;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他常陪伴患者留院观察治疗,研究分析病历;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他积极配合全县三聚氰胺筛查工作,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从医23年间,杨明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农历年三十是在单位和同事一起度过的。在患者眼中,杨明是一名敬业的医生,但在家人眼中,他却不是一位称职的爸爸和儿子。婚后的杨明经常加班或是外出进修,照顾家庭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妻子柔弱的肩上。尽管对丈夫有“意见”,但她还是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杨明担起“医生的责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明的带领下,急诊科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多次在省急救比赛中崭露头角,荣获省急救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省急诊病历大赛三等奖,是获奖中唯一的县级医院。他本人连续多年在医师、医德两方面考核均为优秀,先后获得县级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党员等称号。

      “我们现在的急救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多走出去学习,但请相信我们一定会努力,造福百姓。”杨明说。(淮北日报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