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濉溪好人 > 正文

急诊科的十年蜕变

  • 发表时间: 2017-07-18 10:20
  • 来源:淮北日报

    濉溪县医院急诊科主任杨明和科室医生一起讨论病人情况。 

     
        “急诊科是医院的第一关,我们的处理影响着病人的生死,可以说每一次的急救场面都是惊心动魄,用‘与死神赛跑’描述一点不为过。”濉溪县医院急诊科主任杨明如是说。
        经过十年的蜕变,濉溪县医院急诊科,从最初的12名护士和轮岗的医生,发展为拥有37名固定医护人员的队伍,这其中不仅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更是医疗团队、专业技术整体水平提升的最好证明。
        自从1994年医院设立急诊科后,急救工作的框架搭建起来了,但由于医院的运营模式未变,大多数病人入院后还是和之前一样,从急诊科转诊到其他科室接受医治。再加上医生们是归原科室管理,急诊科里人心涣散,工作积极性始终不高。
        2007年3月,原在内二科的杨明转岗来到当时的急诊科负责全局工作。为了凝聚人心、激发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从各科室共抽调12名医生,填补了急诊科的医疗专业空缺;配备了呼吸机、监护仪等治疗设备。针对转诊现象,杨明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尽量就地抢救病人,遇到疑难杂症,联系相关科室会诊。“来到急诊科的患者,大多为突发性疾病或是意外,例如脑出血、心梗的患者,就不适合来回搬运,必须立刻接受按压等抢救。”杨明解释道。
    坚持就地抢救的前提是,急诊科必须有处理各种病症的技术能力。为此,每周五下午科室内部集体讨论病情成为多年来雷打不动的惯例。
        2009年,根据医院的安排,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迎来二次选岗机会。“经过摸索、磨合,一些人因为专业能力欠缺或是不适合急诊科的高负荷、快节奏,根据个人意愿被交流到了其他科室。”杨明表示,这样做既提高了急诊科的整体水平,也完全尊重了科室成员的意愿,更有利于日后大家拧成一股绳,团结向上。同时,在院方的联系下,急诊科的医生陆续被送到外地大医院进修学习。
        电视剧《青年医生》里有句台词:急诊水平代表着医院的真实水平。交通意外、中毒、高处坠落……每天处理无数紧急事件,让急诊科医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作为一名医生,在穿上白大褂后,面对眼前的病患时,那一刻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抓紧时间抢救!”例如心脏按压,一般是抢救实施半个小时,但为了尽    最大可能挽救病人生命,急诊科医生为病人按1个多小时甚至是2个多小时是常有的事,患者本已停止的心跳恢复跳动也有很多成功案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体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急诊科的专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甚至有超越专业科室技术的势头。曾有一名患者,处于白血病前期,被外地医院拒绝医治后,来到县医院急诊科住下,在经过一系列疗程后最终康复了。患者家属非常感动,当即邀请了媒体前来报道,并送上锦旗致谢。
        在县医院,大多数医患关系是很融洽的。“医生不是神仙,手握灵丹妙药。十年时间,也有急诊科抢救不了的病例,家属们理解的态度让我们非常感动。”杨明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为一位患者做心脏按压,累得大汗淋漓,一旁的家属主动掏出纸巾为他擦去额上的汗珠;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在接受了长达2个多小时的抢救后,依旧没能醒过来,目睹了整个抢救过程的家属默默地买来一箱纯净水,对医生们的付出表达感谢……
        “多年前,我坐‘招手停’小中巴车时,售票员坚持不愿意收车票,她说了一句‘几年前我的病就是在你那治好的’。”杨明感慨道,一位患者在多年后还能记得医生曾经救了自己,这是对医生工作的极大认可。
        十年历练,急诊科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县各级奖项。“我们现在的急救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多走出去学习,但请相信我们一定会努力,造福百姓。”杨明说。( 王陈陈 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