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文明要闻 > 正文

重磅!《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濉溪县志愿者事迹

  • 发表时间: 2021-10-15 16:31
  • 来源:未知

    号外!号外!

    10月5日的《光明日报》

    头版头条报道淮北市濉溪县志愿者事迹


     


    一碗香茶解纠纷——安徽省淮北市探索“三治融合”新模式


      临涣人的每一天都始于一碗茶。
      早上6点多,临涣镇上的20多家茶馆陆续开门。捅开炉灶,很快,熏黑的灶台上,同样熏得发黑的水壶里沸水滚腾。茶客们断断续续走进茶馆,坐到习惯的位子上。
      60岁的王士宏除了“茶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茶人”。在临涣,居民之间发生纠纷,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诉讼,而是“走,到茶馆说理去!”双方相约到茶馆喝一杯茶,请一位当地德高望重、公平持中、说话有分量的人居中调停,那个人即被称为“茶人”。
      王士宏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2012年,在市县司法局的指导和茶馆经营者的支持下,王士宏牵头成立“临涣镇茶馆民间调委会”,至今共调解案件1500件,95%都得到圆满解决,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如今,临涣镇22家茶馆都设有“茶馆调解室”,义务调解员也由初创时的7人发展到40多人,当地威信较高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被吸纳到茶馆调解队伍中来,民间的调解力量被整合为专业的调解团队,自发的调解行为被纳入法治轨道。
      临涣镇还把茶馆开辟成红色宣讲阵地,成立了“乡村小喇叭”宣讲志愿服务队,挖掘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今年,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临涣镇“乡村小喇叭”志愿服务项目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目前,淮北市已有类似“百姓说事点”320多处,每个说事点既是调解点,又是宣讲台。一大批操着当地方言的调解志愿者活跃在淮北平原的田间街头,调解着邻里纠纷,宣讲着方针政策,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版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新模式。
     

    “走,到茶馆说理去”
     
      “阿庆嫂”在茶馆里忙碌着,不时抽空关注着后院“和谐茶室”的动态。
       张秀侠经营着已有600年历史的怡心茶楼,因为为人热情、心地善良、做事干练,被称作“阿庆嫂”。怡心茶楼是临涣镇第一个茶馆调解室。王士宏在怡心茶楼调解的次数多了,“阿庆嫂”慢慢看出了门道,她和丈夫郑同川也加入其中成了调解志愿者。
      淮北不产茶,但坐落在大运河古河道畔的临涣镇因为曾经的商贸繁华留下了喝“棒棒茶”——红茶茶梗的习俗。“每天镇上的茶馆里大概有6000位茶客,相当于3至5户居民中就有1位在喝茶。”王士宏说,“淮北人爱面子,总认为打官司上法庭是不光彩的事,但淮北人性子又直,遇到事情非要辩个理出来。”时间长了,茶馆不仅成为群众聚集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更是人们评论是非、化解邻里矛盾的舆论场。
      今天,王士宏要在这里调解一桩邻里纠纷。
      临涣镇临涣村张某翻建房屋挖地基导致邻居家墙体断裂,并引起房屋漏雨。双方多年争执没有结果,于是找到了王士宏。
      在“和谐茶室”里,一张小圆桌,一把水壶和数个茶杯,里面泡上“棒棒茶”。当事双方和调解员围壶而坐,喝着茶,嗑着瓜子,你一句我一句,当事人摆事实,调解人评道理。
       “都说明白了吧,如果双方都同意这样解决,咱们互相敬一杯茶,大家还是好邻居,远亲不如近邻嘛。”王士宏站起来,双方当事人端起茶碗,在一片欢笑中达成和解。
       依旧是老规矩,全场10壶茶,总计10元钱。
       10壶茶化解了多年的矛盾,两家就此打开心结。
       如今在临涣镇,小到鸡毛蒜皮,大到房屋田地,大家首选的不是诉讼,而是到茶馆调解。
       “你坐在茶馆喝茶,喝茶的人在看你。”在淮北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颛孙新龙看来,解决个案并不仅仅以化解矛盾为目的,“百姓说事点”的目的在于做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以一起纠纷作为生动的普法案例,息怒又息讼,能够缩短群众与法律知识的距离。”颛孙新龙说。
       “人与人之间其实就是一杯茶的距离,我要努力帮助当事人一笑泯恩仇。”基于长期的积累,王士宏认真总结出了“一杯茶调解法”,在他看来,法律诉讼可以维护权益,但可能并不会真正化解双方的矛盾,做群众工作其实重在沟通和理解。
       设立临涣镇茶馆民间调委会9年来,王士宏带领“一杯茶”调解团队,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场次,经他调解达成协议后无一例当事人反悔或不履约,实现了调解结案率、协议履行率和群众满意率三个100%。他也被授予“安徽好人”“2017年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18年全国十大最受欢迎的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称号。2021年5月,王士宏荣登“中国好人榜”。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2019年8月8日,夹河村村民张云义和种子店老板李兆梅在茶馆里坐到了王士宏的面前。
      这是一起8年前的纠纷。张云义从李兆梅店里赊账买了25袋玉米种子,因为提前播种,收获惨淡,老张把原因归结为种子质量问题,李兆梅则认定老张没按说明播种,此事一直悬而未决。
      第二年,老张又从李兆梅店里赊账买了价值1.6万元的化肥和种子,却拖欠着不还钱。
      2019年,二人街头偶遇,矛盾激化,李兆梅扣下了老张的电动车。
      在王士宏的主持下,8位调解员问原委、摆事实、讲道理。开始双方互不退让,王士宏采取“背靠背”调解后,双方各退一步,端起茶碗签订了协议。
      那以后,李兆梅主动找到王士宏,加入了“街嫂团队”,成为临涣调解团中风风火火的那一个。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让乡贤参与调解,让精英发挥力量,王士宏在2016年年底组织了临涣镇“十大调解能手”评选活动,组建了一支包括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官、心理咨询师、行业专家在内的调解志愿者团队,以“临涣老茶馆”为名建立微信群,为群众解疑释惑。
      王士宏的单位是法律服务所,按理说,代理案件可以收取适当费用。但不写状子、不交费用、不限案由,只要临涣镇的群众有需要,都可以去茶馆找王士宏免费调解。当事人满意而归,可王士宏的家人却不理解。王士宏几次动情动理的解释,竟让妻子也对调解产生了兴趣。而今,他的妻子也成了一名义务调解员。
      有人问他:“你每天比谁都忙,挣的钱呢?”王士宏说:“当事人面红耳赤地进了茶馆,出来时和和气气。各类纠纷都能在茶馆得到解决,这不就是最大的收获?”
      在王士宏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从“茶客”变成“茶人”,纷纷加入王士宏的调解团队。如今王士宏手下有4个纠纷调解团队共40多人:“老支书团队”由德高望重的退休村干部、教师等乡贤组成;“兵哥团队”有13位退伍军人,解决矛盾有效率,执行果断;“街嫂团队”成员均是女性,主要负责调解附近居民的家庭纠纷;“闻风到团队”得名于带头人吴法振,因其乳名小风,群众称赞其“听到声音就立马赶到”。
      “实践证明,茶馆调解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摆正了群众的需求,更是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党组织引领、司法所指导、理事会协商、党群共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颛孙新龙说,因为有这些遍布乡村的调解员,濉溪县很多镇的法庭长年没有开过。

     

    左手调解右手宣讲
     
      傍晚的“沈家大院”茶馆里茶客络绎不绝。周素芬在大院中心的舞台边化装,准备登台表演扬琴大鼓,节目是她自己创作的《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
      周素芬家里开着点心铺,又是临涣镇调解志愿者。更多时候,她喜欢根据时事热点创作,然后用坠子和扬琴进行宣讲。“2020年,我就创作了15个节目,都是关于中国梦、法治社会的,大家喜欢什么,我就创作什么。”她说。
      “双方和谐达协议,一个个提笔把字签,这就是一提小壶香茶暖,一个个都夸咱调解员。”在怡心茶楼,说书人李宝聚一手敲鼓一手打着快板,陶醉地说着淮北大鼓书。
      临涣的茶馆在欢声笑语中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在临涣街上,有座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坐落其中。从1997年开始,王士宏就在文昌宫担任义务讲解员,进行了千余场宣讲,受教育人数达10万余人。
      如何将党的理论变成老百姓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大白话?王士宏尝试着以茶馆为载体,用理论宣讲、文艺说唱等形式和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把党的政策化为口头语、家常话。夏秋季讲秸秆禁烧,寒暑假推移风易俗,节假日演传统文化,常讲常新。2016年,王士宏以临涣镇12家茶馆为阵地,发起成立了濉溪县“乡村小喇叭”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每人配备一个小喇叭,只要环境适合、时机成熟,就即兴开展宣讲。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凝聚大伙儿的智慧,理论宣讲才能常讲常新,才能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百姓心坎上。”王士宏说。
      得益于茶文化氛围的熏陶,经过几年发展,“乡村小喇叭”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招募各类“乡土名人”“民俗专家”“草根艺人”志愿者36名,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理论宣讲与艺术化宣讲相结合,通过“微党课”“微课堂”等形式,开展一系列宣讲活动,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以前是我一个人讲得多,现如今大伙儿都能讲,个个都成了‘铁嘴’。”王士宏说,志愿者和茶馆业主同时兼任“三大员”:群众需求的收集员、理论政策的传播员、乡土文化的演绎员。
      濉溪县因势利导,依托临涣茶馆调解中心成立临时党支部,从整合调解力量、规范调解行为入手,统筹协调,将原本散乱的调解力量整合为专业的调解团队,把原先自发的调解行为纳入法治轨道,并进一步强化调解结果的道德约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推动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临涣镇先后在茶馆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理论宣讲示范基地、法治讲坛等,由临时党支部统筹管理,每年举办各类宣讲活动60多次,听众7000余人。淮北大鼓传承人李宝聚被吸纳为宣讲团成员后,创作了《论脱贫》等作品并以茶馆为基地义务演出,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宣传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他演出的茶室已经成为全市的“网红”打卡点。
      “我在基层生活,做百姓的思想工作,效果会更好。我同时也是一名志愿者,传播法治精神、调解矛盾纠纷、唱响党的声音,收获的是幸福和快乐。”每当已经60岁的王士宏感到劳累和疲惫时,他时常会翻看自己写在日记里的这句话。(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