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文明要闻 > 正文

濉溪县:传承千年遗风 绽放无限光彩

  • 发表时间: 2019-02-15 11:21
  • 来源:淮北日报

       2018年岁尾,濉溪县文旅体委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仪式。淮北大鼓、泗洲戏、临涣唢呐、淮北泥塑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领师、引进师、提笔师、学徒等近50人参加仪式,这是继淮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曹廷虎两次收徒后的一次集体收徒。

       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但由于诸多原因,一些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传承人青黄不接等问题,有些项目濒临失传,发展后继乏人、难以延续,已成为制约濉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增强人们的非遗保护意识,帮助濉溪民间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县文旅体委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此次活动。现场,曹廷虎等5位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最传统的方式相继收徒,20名学徒鞠躬行拜师之礼,老师宣读了师训,并表示一定会传道授业、倾囊相授。

       在濉溪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文旅体委认真贯彻落实非遗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普查申报为基础,以培训提高为抓手,以宣传展示为载体,以传承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全县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普查摸底是非遗保护的基础,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复杂工作。非遗文化普查人员常年深入乡村基层一线,走街串户问情况、挖线索、搞调查,走遍了全县各村(社区)。工作中,普查人员严格按照普查要求,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户、不漏种类,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走访调查,完整记录讲述者、传承者和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及数据。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和录音、拍照、录像等多种方法并举,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全县的非遗资源进行认真梳理,确定申报工作的重点,按要求开展逐级申报工作。通过全面了解、精心整理、认真核查、分类归档、深入挖掘,目前,全县已有40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项目被列为县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其中9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13个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18个项目被列入县级名录。

       摸清了“家底”,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辉,成为县文旅体委的另一个重大课题。为此,他们积极开展争跑工作,加大资金申报力度,先后争取和自筹非遗保护资金近40万元,全部用于非遗的保护工作。特别是2014年和2016年分别为淮北大鼓和淮北泥塑争取了5万和10万元的保护资金,随着资金争取工作的不断深入,全县的非遗保护得到有效开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离不了宣传和普及。县文旅体委安排县文化馆印制了宣传标语和材料,广泛宣传非遗保护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文化艺术节、送戏下乡等,开展大型文艺演出,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演、展示。同时,制作宣传展牌和利用文化馆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多方位的宣传,让更多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的了解,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传承的行列。

       2018年5月2日上午,由县文旅体委和县商务局联合举办的濉溪县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正在濉溪大市场火热上演。“非遗展”既有淮北大鼓、柳琴戏、泗州戏等非遗曲目,也有泥塑面人等民间手工技艺,临涣烧饼、棒棒茶、杠子馍等特色饮食习俗也飘来悠悠茶香、麦香,满足市民“边逛边吃”的休闲体验。

       如今,濉溪县已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非遗文化生态环境,临涣唢呐、夏派唢呐、泗洲戏、商派面塑等许多被逐渐遗忘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呈现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可喜局面。(淮北日报记者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