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濉溪文明网! 设为首页 |学雷锋志愿者注册 | 加入收藏

位置: > 公示公告 > 正文

关于确定王宗宽等7人为2019年12月份“濉溪好人”的公告

  • 发表时间: 2019-12-31 10:11
  • 来源:濉溪文明网
    各镇(园区)、县直各单位:
      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持久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努力在全县形成崇尚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根据《关于深入开展“淮北好人”推荐评选活动的补充通知》(濉文办〔2014〕10号)文件精神,在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经各镇(园区)、各单位推荐、评委会评选、征求意见等程序,确定王宗宽、梁朝阳、杨传福、赵信胜、张磊磊、张云波、肖勤云7人(组)为2019年12月份“濉溪好人”,予以公告。
     
      附:事迹简介
     
     
    濉溪县文明办
    2019年12月27日
     
     
     
    附件
     
    事迹简介
    (排名不分先后)
     
      王宗宽,男,75岁,南坪镇街西村人。2000年退休后,王宗宽继续发挥余热,为村民做好事,先后筹资4万余元,修建村庄道路2公里;筹资20余万元,修建一座占地1.4亩共500多平方米的纪念堂;筹资6万余元,购置健身器材,建设一个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健身场所;成立老年艺术团,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在村庄义务巡回演出,大力弘扬正能量。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与村里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矛盾调解等事务,促进了邻里和谐;牵头成立一个覆盖全村的老年互助组,大家有事一起做、有难一起帮,让老年朋友的子女少担心。
     
      梁朝阳,男,33岁,县开发区李庄村人。坚持15年义务为办事情的乡邻掌勺,坚持从简原则,为大家节省了不少花销,弘扬了移风易俗好风尚。他自幼学习书法,13年来免费为群众写春联,累计送出春联5万余幅。今年4月,他发现学生经常上下学走的一条路坑坑洼洼,于是在休息日,他用电动三轮车,把一堆棚改拆迁不用的矸石拉来,经过来回八趟的运输,终于在天黑前把这段路修平整了。“把困难留给自己,为社会献出爱心”是梁朝阳恪守的诺言。

      杨传福,男,57岁,中共党员,刘桥镇刘桥村人。杨传福是村里的致富能人,之后就想着干些公益事业。因为村里安置房住的大多都是老人,他以每年1.2万元的租金租赁了600多平方米闲置房屋,又于今年5月自掏腰包投入近30万元购置磁疗体感反馈型音乐放松椅、股四头肌训练椅、偏瘫康复器、下肢功率车、桌椅板凳等,建起了“养老服务站”,站内设有棋牌室、台球室、舞蹈室、健身室、康复理疗室、网络电视室等功能室,为留守老人提供休闲娱乐、肢体按摩,为残疾人提供康复理疗等服务,同时免费为前来活动的老年人提供茶水,每天来此休闲娱乐、康复锻炼者达150多人。
     
      赵信胜,男,45岁,南坪镇扶贫干部。张磊磊,男,35岁,耿庙村村委会副主任。2019年11月17日上午9时许,赵信胜、张磊磊一同驱车到浍河南岸的杨井庄走访贫困户途中,忽然听到浍河边有人大声呼喊:“救命!”他们快速向浍河边驶去,看到一位老人正从河水中吃力地向岸边爬,两人赶紧把落水老人朱荣华救上了岸。老人的右腿严重受伤,全身衣服已经湿透,他们把老人抬进车,送老人先回家。途中,赵信胜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张磊磊通知了村党总支书记和老人的亲属。救护车赶来,二人与村民们一起把老人抬上救护车,把一切安排妥当,才默默离开。
     
      张云波,男,55岁,中共党员,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特级教师。1982年,张云波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他肯学、肯干、肯钻,总结出“三自一导”等多种英语课堂操作方法和模式,在县内学校进行推广。其中5R学习法,被5家英语刊物转载。2007年他调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兼英语教研员之后,他对自己的工作标准要求更高,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张云波突发心梗,幸亏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手术治疗一个多星期,他又回到工作岗位。投身教育事业30多年来,他主编了《中学英语词语手册》等英语教学辅导用书10余部,《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及其规律运用》等50余篇论文获国家和省市级奖励,主持完成了10余项省级以上立项课题,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500余篇。
     
      肖勤云,女,45岁,韩村镇高宅小学教师。肖勤云家里上有公公婆婆,下有两个小姑,一个小叔。公婆年事已高,而小姑尚小,小叔还是孩童。婆婆生病期间她在病床旁陪伴,帮她翻身,端水拿药,每天都等老人睡安稳了,才稍微睡一会。由于发病原因,婆婆的脚经常肿胀,肖勤云每天都要多次用温水给她泡脚。虽经多方治疗,最终婆婆还是因病去世。之后公公变得沉闷不语,心情低落,整天以酒相伴。肖勤云和老公就带着公公出去旅游,帮助他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后来,她主动联系镇文化馆,开设老年大学,让公公与其他的老人们一起学习文化,培养兴趣,重新变得乐观自信起来。